今年是“吉金——重要私人收藏明清銅爐”的第五場專拍,作為北京保利拍賣的常規場次,“吉金”已日臻成熟完善,甚至成為宣銅爐收藏行業的風向標,為廣大收藏者所關注,同時也不斷吸引著新的藏家進入到宣銅爐的收藏領域。其所倡導的宣銅爐收藏體系、知識理念,為越來越多的人接受,并被廣泛傳播。
此次春拍,“吉金”專場推出花式造型爐、經典造型爐、官鑄原座爐、晚明私款爐、宮廷制爐五個版塊,繼續保持主題清晰明確,數量精簡的作風,為藏家帶來集藝術、知識、歷史于一身的豐富收藏體驗。
在此特別說明,臺灣宣銅爐收藏家陳維駿先生的收藏集《異云——明清宣德爐集珍》已于年前編撰完成,即將付梓。十五年來,陳維駿先生苦心研習,精挑細揀,藏爐400件有余。此書甄選其中72件,從造型、款識、皮色等方面,展現了宣銅爐完整而豐富的面貌。本次吉金專場中的數件拍品亦收錄書中,值得期待。
從今天起,保利官方微信將陸續為大家推薦吉金專場精品宣銅爐。望持續關注。
吉金——重要私人收藏明清銅爐推薦【宮廷制爐】
官鑄爐好比瓷器中的官窯瓷器,主要指一批風貌較為統一,制作規格上乘的官府作坊、內廷造辦處鑄造的銅爐。包括本朝款爐、宮廷熏爐、宮廷清玩爐,以及一批清三代的“宣德年制”長腳篆書款爐等。官鑄爐中的宮廷熏爐、宮廷清玩爐又好比官窯瓷器中的內廷用瓷,可謂宣爐中的上乘精品,隨著宮廷文玩市場的良好走勢,升值空間極大。
由于用途的特殊性,它們規制嚴禁,鑄造精益求精。風格端莊美觀,氣韻非凡,非一般工匠所能為。裝飾豐富,可謂將明清鑄爐工藝發揮至極致。
LOT 7345
清乾隆 獅耳象足爐
“大明宣德年制”楷書款
口徑10.5厘米 高9.9厘米 重1114克
RMB 400,000-500,000
展覽:吉金——明清銅爐特展,天津博物館,2015年
著錄:《吉金——明清銅爐特展》,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,2015年,頁71,圖58
此爐造型新穎獨特,不多見。氣韻秀美,以奇取勝,但又不失法度,皆在規矩之內,可見匠心。
爐身近缽式,但又稍加變化,改斂口為直口,口沿微微外侈。凹頸雙弦,其間刻雙層回紋,乃追摹上古青銅器之雷紋裝飾,工整有致。爐身兩側塑雙獅耳,面部鼓突,高額大鼻,毛發向內翻卷。底出三象足,上躬下收,踞地有力。大象細眼,鋒牙斜出,長鼻內卷。全器雪花金蠟茶皮色,完整統一。養護得法,瑩潤亮麗。爐腹圓潤,斜收出平底。中央開框鑄“大明宣德年制”楷書款,結體方正,字面、字口過渡圓潤,德字無橫,追求明風。
此爐將多個傳統元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,獅頭、象足、缽爐,搭配合宜,匠心獨具。以精銅精鑄而成,新穎而不失法度,秀麗而不乏典雅,處處體現著乾隆一朝求新出奇、極盡能事的藝術風貌。
LOT 7346
清康熙 嵌寶石象耳象足熏爐
“康熙年制”楷書款
高20.3厘米 重1856克
RMB 1,000,000-1,500,000
展覽:吉金——明清銅爐特展,天津博物館,2015年
著錄:《吉金——明清銅爐特展》,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,2015年,頁239,圖215
參閱:
《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——琺瑯器編2——清掐絲琺瑯》,紫禁城出版社、安徽美術出版社,2011年,頁30,圖3;頁31,圖4;頁90,圖63;
《紫禁城》雜志,2015年3月刊,頁60,圖故142845
銅爐收藏、賞鑒,在款識方面,歷來以本朝款者為珍,旨在斷代清晰,路份不凡,藝術及歷史價值兼具。以大象入器物造型為明清宮廷藝術常見手法,取太平有象、國泰民安等吉祥寓意。象頭爐在康熙年間多見掐絲琺瑯器,并流行于乾隆年間。
▲嵌寶石象耳象足熏爐局部
整器工藝繁復,爐身鼎式,直盤口,與器蓋子母口相合,嚴絲合縫??谘赝獗诳袒丶y一周,腹部浮雕纏枝蓮紋。兩側出天象耳,卷鼻上揚,肌肉感、皮膚褶皺,表現淋漓。近足處,復刻回紋帶,曲線繞器身一周,與口沿回紋相呼應。底承三象首形足,葉形大耳后揚,眉眼細長,鋒牙斜出,卷鼻著地,頭佩瓔珞,并嵌彩色寶石,是為盛裝。爐身象耳、象足共計大象五只,又稱“五象寶鼎”。紐約蘇富比1988年曾拍出一只同類型的乾隆朝器物,款識自署“大清乾隆三十五年九月監造五象寶鼎“。爐蓋隆起,鏤雕纏枝蓮紋。蓋鈕圓雕一尊伏臥大象,身披瓔珞,嵌寶石,背負寶瓶,內裝財寶,寓意太平有象,富貴吉祥。爐底中央開方框,內鑄“康熙年制”楷書款,字體筆畫較粗,挺拔工整,風格與康熙朝銅胎掐絲琺瑯、御制畫琺瑯瓷器款識可較(參見《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——琺瑯器編2——清掐絲琺瑯》,紫禁城出版社、安徽美術出版社,2011年,頁30,圖3;頁31,圖4),級別不低。
▲嵌寶石象耳象足熏爐局部
全器工藝上乘,鑄造考究,銅質精煉,寶光內斂。歷經三百余年,包漿沉厚,皮色高古。原蓋保存完好,極為不易。極富寫實風格的大象、瓔珞上的連珠顆顆畢現,緞帶上陰刻的錦地花紋,這些細節都體現著鑄銅工藝的精湛與一絲不茍,非官鑄所不能為??上氪藸t剛剛鑄造完成時,金光熠熠,寶石閃爍,奪人眼目,今雖寶石多已遺失,精銅色被包漿所覆蓋,但宮廷風、富麗堂皇之氣難掩。若爐內燃香,不消幾時,香氣滿沐殿堂,觀煙絲自器蓋鏤空纏枝蓮處裊裊升起,亦真亦幻,有如仙境。
LOT 7347
明早期至中期 胡人戲獅熏爐
長48厘米 寬22.5厘米 高46.1厘米 重21700克
RMB 1,500,000-2,000,000
來源:倫敦蘇富比,2003年6月12日,編號83
展覽:吉金——明清銅爐特展,天津博物館,2015年
著錄:《吉金——明清銅爐特展》,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,2015年,頁230,圖206
參閱:《自珍集——儷松居長物志》,三聯書店,2007年,頁96,圖4.3
胡人戲獅題材明代流行,也當歸入八蠻進寶范疇。見于漆器、玉器等工藝品(參見《自珍集——儷松居長物志》,頁96,圖4.3),多為平面表現或圓雕小品,如拍品體量碩大者,目前僅見一例。
拍品碩大,銅質精粹,沉甸至極。熏爐整體鑄成胡人戲獅狀,雄獅四肢健碩矯健,交錯前行,側回首,雙目圓睜,開口露利齒,氣勢洶洶。頸系鈴鐺,鬃髯卷曲,盤旋如螺髻。尾部及腿際鬃毛隨風飄展,雕刻入微,絲絲畢現。一胡人踞坐于雄獅后背,懷間一母獅,頭頂一幼獅攀附,顧盼相望,妙趣橫生。胡人深目高鼻,絡腮胡須,頭頂獸形帽,身著胡服,腳踏長靴,張口高喝,左手高抬,正揮舞戲獅,動感十足。
▲胡人戲獅熏爐局部
熏爐分體鑄造,以胡人為蓋,雄獅為爐身,腹部中空,可承香料。燃香時,煙氣可從獅口、胡人左臂飄出,設計巧妙,且原件未失,極為難得。
以胡人形象入工藝品裝飾始于唐而盛于唐,其后減少,及至明代中晚期,隨著中西貿易往來的復蘇,工藝品中又開始出現胡人形象。胡人獻寶為當時社會繁榮昌盛、萬邦來朝的現實反映,寓意國力昌盛,天下太平。
![]() 版權所有:廣東鳳凰拍賣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:汕頭盛大 |
![]() |
電話:0754-88366149 傳真:0754-88461807 郵箱:gdfhpm@qq.com QQ:2805521648 地址: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榕江路5號設計大廈東梯2樓 粵ICP備18082151號-1 粵公網安備:44050702000845 |